5月1日,我省進入汛期。市氣象部門分析,根據全國、全省和全市氣候趨勢預測意見,今年汛期我市天氣氣候變化較大,暴雨洪澇、強對流、高溫熱浪、臺風等天氣均可能出現,要充分做好防汛、防災準備。
面對今年汛期氣候趨勢,我市相關工程建設進展如何,隱患排查整改是否到位,防汛應急救援能力怎樣?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全市防汛抗旱工作會議上獲悉,我市立足“防大汛、抗大洪、搶大險、救大災”,未雨綢繆、超前謀劃,嚴密組織、迅速行動,圍繞打造“不淹不澇不旱”城市,緊張有序推進各項防汛備汛工作。
夯實基礎
工程建設筑起堅固屏障
工程建設是防汛抗旱的重要保障。在清江浦區,投資7600萬元的城市“地下工程”改造項目啟動實施,西安路、生產路、通園路、毓秀路、清河新區等低洼易澇片區整治提升加快推進,為“不淹不澇”城市建設夯實基礎;投資3.8億元的全域生態河道整治提升工程,全面疏浚整治該區40條184公里河道;投資4300萬元的西郊泵站攔污清污、韓侯泵站引河貫通、楊廟泵站電力雙回路改造等提升工程,也都在穩步推進中。
不僅是清江浦區,全市各地都在加快有關水利工程建設進度,特別是水毀工程修復以及應急度汛工程建設項目。目前,盱眙縣2020年災后應急治理鮑集圩行洪區堤防除險加固工程、汪木排河整治工程等重點水利工程正在穩步推進,確保汛期發揮作用。
與此同時,早在1月28日,市防指向各縣(區)防指及市直水利工程管理處下發通知,組織開展“拉網式”汛前檢查。各地對汛前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薄弱環節高度重視,按照“分級管理、分級負擔”的原則,狠抓措施貫徹落實,加大除險消險力度,對暫時難以處理完成的,及時督促相關負責單位制定合理的度汛措施及預案,確保安全度汛。
嚴陣以待
機制體制完善物資儲備充足
3月8日,市防指印發《關于提高城市防汛排澇應急能力的通知》,要求各區分級分類劃分防汛排澇網格單元區域,組織建立網格化巡查助排機制,落實區域排澇網格化責任,做到定人員、定崗位、定責任,并在相關媒體公布各區域、道路和易積易澇點位責任人名單和聯系電話。
“不淹不澇不旱”城市打造,離不開上下貫通、執行有力的嚴密組織體系。今年以來,我市根據各地人員變動情況,調整各級防指部門負責人和成員,將責任進一步細化落實到每一條河段、每一座水庫、每一個涵閘站,將防汛抗旱首長責任制、部門責任制、崗位責任制貫徹落實到防汛抗旱搶險救災工作的各個環節,實現防汛抗旱責任落實全覆蓋。
同時,我市提前謀劃,強化物資器材儲備,確保有備無患。在防汛物資配備上,2022年全市新增防汛物資儲備價值超1000萬元,其中市級新增250萬元;計劃主汛期前建設完成市級防汛物資西倉庫3600平方米,著力提升市級防汛物資儲備能力。在救災減災物資儲備上,全市已建有11個救災物資儲備庫(點)、1個省級應急物資前置儲備點,總倉儲面積7800平方米,儲備帳篷、應急燈、折疊床、棉衣、棉被等21類生活類救災物資1.6萬件。
著眼實戰
應急搶險能力再提升
搶抓防汛備汛窗口期,在夯實防汛減災基礎上,我市立足防大汛、搶大險、救大災,進一步落實應急排澇搶險隊伍、應急預案落實等非工程措施,做到“有人員、有設備、有場地、有預案”,全面提高應急搶險能力。
健全完善應急搶險救援工作機制。強化部門溝通協作,通過數據互聯互通機制、自然災害防治聯席會議制度,實現臺風實況、水情雨情信息共享,做好預報預警、信息發布。
全面加強應急搶險救援能力建設。2021年會同應急、武警、消防以及淮陰水建公司等單位,組建200人防汛搶險專業隊;今年與淮安藍天救援隊簽訂合作協議,組建65人防汛搶險救援隊伍。目前,28支市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共有各類救援車船300余輛、無人機25臺、空氣呼吸器140套、防化服246套等。
持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。嚴格落實應急24小時全天候值班制度,常態化開展對縣區值班值守視頻點調。針對春夏天氣變化較大、雨水增多的特點,提前對3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、81個中心城區易澇點進行全面排查。通過視頻會議等方式,對全市3525名基層災害信息員開展分級培訓,并全部納入應急指揮體系,確保信息上傳下達及時準確,各項部署及時有效落實。
融媒體記者:唐筱葳
通訊員:繆向華 王瑞程 汪凱
融媒體編輯:童淮玉
責任編輯:曹盈